信息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发布时间:2020-11-22
2020年11月21日,首都科学讲堂线上开讲,本次首都科学讲堂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庄文颖、赵瑞琳、魏鑫丽、齐莎,为大家带来题为 《“它”改变了人类历史——漫谈真菌世界》的精彩讲座。
“它”改变了人类历史——漫谈真菌世界
据专家的保守估计,全球真菌约有150万种,目前人类已知约12万种。真菌到底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在食、药、医、农、林、生物、环保领域中,都少不了它们形态迥异的活跃身影。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真菌,它们对人类发展历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是远超我们的想象。
第一讲 真菌与人类
庄文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真菌种类繁多,形态迥异,展现形式丰富多彩。比方说,杏子发霉、腐烂的树干上长出一些云片状的结构、地上的蘑菇、高原地区的虫草、银耳、灵芝……
什么是真菌?作为真核生物,真菌以单细胞、菌丝体,以及由菌丝体构成的各种结构存在于自然界,它不能利用光和色素制造营养,以吸收式营养方式生活,绝大多数种类依靠孢子来繁衍后代,我们给真菌的繁殖结构起一个名字,叫”子实体”。比如,蘑菇是子实体,虫草也是子实体。
真菌大小差异很大。蒸馒头和做面包都要放的酵母,它是单细胞生物,非常微小,肉眼不可见。而有的蘑菇十分巨大,最长能有半人高。
真菌的繁殖体叫“孢子”。有的孢子是带有鞭毛的,可以游动,即游动孢子。有的菌丝分枝的顶端产生一些球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的结构,叫分生孢子。有些孢子是内生在囊状体中,叫子囊孢子。有些孢子是暴露的,外生在一个膨大的担子上,我们管它叫担孢子。扫描电镜下,真菌孢子表面平滑或者带有各种各样的纹饰。
当孢子萌发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短的管状结构——芽管,芽管可以向不同方向延伸,并且产生分枝,逐渐发展成一个群体,称之为菌丝体。大量菌丝体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菌落。
壶菌是真菌中非常简单的类型,当它进行营养生长的时候,整个菌体都是营养体;当它进行繁殖的时候,全部转化为繁殖体,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接合菌由两个配子囊接合在一起,发生核配和质配以后,就形成了有特征性的接合孢子;它们的无性世代产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球囊菌一般与植物生长在一起,是共生的,它在植物内部可以吸收外界营养,帮助植物生长。子囊菌形成棒状或其他形状的囊状体,称之为子囊,内含八个子囊孢子;可产生壳状、盘状或者其他形状的。
真菌在自然界怎么生存?它有很多生存策略。首先,最常见的方式是腐生,也就是在死体上生活。原始森林里的倒木是死体,蘑菇生长在倒木上,那就是腐生。真菌还可以在土壤里面腐生,我们抓一把土,把它制成土壤悬浮液,然后涂抹在含有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培养基上,真菌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菌落。
真菌可以在动物和植物上寄生,从而引起病害,寄生在人体上可以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与藻类共生,这种共生体,我们给它起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地衣”。真菌与藻类紧密地结合,形成了一个共生体,藻类提供真菌所需营养,真菌的分泌物能使藻类生长,它们之间是互惠共生。真菌还能与植物共生,形成菌根,帮助根系更好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
在很少数情况下,真菌还能以捕食为生。当线虫钻入真菌形成的环形圈套中,由真菌细胞构成的环状结构立即膨大,将线虫死死地卡住,然后从线虫中获得所需的营养。
我国是利用真菌最早的国家,在食品、医药、酿造等方面很早就有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能够利用真菌发酵来酿酒。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2种真菌药物,根据它们的形态、色泽、功能进行分类,并且论述了它们的药性,其中茯苓、雷丸、紫芝、木耳等至今仍在沿用。南朝的时候,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里边记录了制曲和酿酒的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发酵工艺。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真菌可以引起头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34种真菌,都是药材,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分门别类。所以我国古代真菌学的研究水平是很高的。
下面介绍几位我国真菌学界有影响的人物。首先是戴芳澜先生,他是中国真菌学的先驱。他的巨著《中国真菌总汇》汇集了1775−1975年共200年间国内外学者报道的中国真菌。
邓叔群先生也是中国真菌学先驱。他的著作《中国的真菌》记载了2400种真菌,提供了关于它们的描述、检索,以及部分种的图解。
余永年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真菌学家,他抱病主编了《中国菌物学100年》这部著作。这部著作记述了国人100年来在真菌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真菌和人类形影不离。制做面包离不开酵母菌,腐乳、酱油、啤酒的酿造过程中,也都离不开真菌。我国食用菌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二孢蘑菇、灵芝、杏鲍菇等食药用菌的栽培已成第五种植产业。羊肚菌在上世纪80年代很难被栽培,但是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可以大面积栽培。
真菌对人类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进行细菌培养时,培养皿受到了真菌污染。“真菌产生了抗生物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产生了抑菌带,弗莱明因此发现了青霉素。青霉素不能小视,被发现以后,将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了20岁。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头孢霉素、灰黄霉素、麦角碱、胡萝卜素、核黄素等一些药物,它们都是由真菌产生的。
真菌在工业上除了用于酿造以外,还有其他的用处,比如说,亚麻的脱胶、织物退浆、造纸工业、制革工业、甘油发酵、有机酸的生产、食品发酵,等都离不开真菌。因为真菌可以分泌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等酶类,它们在工业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真菌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有一个菌叫粗糙脉孢霉,它首先用于真菌遗传学研究,使真菌遗传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真菌还有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现象,从而发现了真菌的多型性。人类有的时候会被真菌感染,例如皮肤病,由此发展了医学真菌学。
真菌毒素学是随着致癌物质、毒蘑菇、中毒机理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比较原始的真核生物,真菌参与了揭秘生命之树,就是人们通常讲的真菌的系统演化研究。另外,真菌可以产生活性次生代谢产物,陆续发现了很多新的产物,它们为新药的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衍生出真菌化学。基于对酵母、曲霉等简单真菌的研究,建立了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为探讨真核生物的基因与其功能。
此外,酵母菌是第一个实现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发展了基因组学。真菌还可以用于生物防治,实现“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作出贡献。
在浩瀚的生命世界里,在生物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真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必将影响人类的未来。让我们继续发掘自然界真菌资源,不断认识真菌,开发和利用真菌,使真菌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第二讲 “雨后精灵”蘑菇
赵瑞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蘑菇”不是学术术语,它是一种泛称,通常是把所有可食用的菌都称之为蘑菇。有的情况下,又泛指一些体型比较大的真菌(大型真菌)。现在全世界已知大型真菌的种类达到3万多种,占我们已知的真菌总数1/4左右,所以说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类群。
蘑菇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其子实体会产生有性孢子,根据子实体形态的不同,又分成不同类群的蘑菇。
担孢子是长在菌褶上的,俗称为“伞菌”。还有一些担孢子是生长在一个非常细微的小管里边的,这一类是牛肝菌。有些时候,担孢子形成的部位既不是菌褶,也不是菌管,而是被包裹起来的,像绒皮地星是由外包被和内包被包裹起来的,里边的粉状物全部都是担孢子。网纹马勃有一个膜质的包被,包被破裂了以后在里面就有大量的担孢子,也是呈粉状的一个结构。这一类由于它们所有担孢子的形成都被包裹起来了,所以俗称为“腹菌“。
还一些是长在腐木上的多孔菌,它的子实层体也是管状的,有很多小孔。多孔菌和牛肝菌的子实层体都是管状的,但是牛肝菌是肉质的,而多孔菌类都是非常硬的木栓质或者是革质的。
说完了蘑菇,它们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蘑菇和大多数真菌一样,它是自然界当中的一个分解者。我们都知道,分解者就是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能把动植物残体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然后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其中特别典型的就是木腐菌,它们长在腐烂的木头上,具有非常特殊的生态价值。因为在生态环境当中,最难降解的就是木质纤维素,也就是木材、枯枝等的主要的构成。而木腐菌就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木质纤维素的分解者。所以在全球的碳循环中,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人类也是利用它的这种分解能力,在生物质能的开发方面有比较好的前景。
在自然环境中除了分解以外,真菌还和很多生物都能形成共生关系,典型的就是它和植物进行共生,形成外生菌根菌。对于大型真菌,尤其是蘑菇来说,和90%以上的高等植物都会形成外生的菌根菌。外生菌根菌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更多的营养元素,尤其是磷,氮等,帮助植物抗旱、防止病原菌侵入等非常好的功能。而植物也给蘑菇提供糖分或者其他的营养元素,所以它们是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蘑菇还可以和昆虫建立共生关系。最典型的就是鸡枞菌和大白蚁科的昆虫进行共生。白蚁外出觅食以后,会带回来一些有机质,可以帮助鸡枞的生长。鸡枞生长了以后,又为白蚁提供食物。所以如果你今年在这个地方发现了鸡枞菌,明年在这个地方还能找到它。只要鸡枞菌下的白蚁巢没有被破坏,它们一直会这样结伴生长。
蘑菇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作为食用和药用菌,和人们生活也非常紧密联系。比如灵芝,它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目前我国灵芝的产业非常大,年产值几百亿元以上,包括灵芝孢子粉、灵芝油、灵芝粉、灵芝提取物等。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已经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我们国家农业的优势特色产业。目前来说,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已超过3500万吨,总产量已经占到了世界的3/4,所以我国是当之无愧的食用菌产业大国。
另外,从社会角度来看,我国70%的扶贫县的脱贫项目都选择了食用菌产业。常见的栽培品种香菇是我国最早实现人工种植的一个品种,现在也是产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种。双孢菇在我们国内产量第四,但在全世界产量最大。过去羊肚菌只有野生的,近几年来羊肚菌突破了它的栽培技术,现在人工种植也呈现红火的态势。
我们近期做了一些“大自然的搬运工”的工作,把野外好的这些蘑菇资源“搬到”我们人工可调控的场景下,也就是通过技术开发,实现野生菌的人工栽培,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享受它的美味。中国美味蘑菇是我们2015年发表的一个新种,原产地就在新疆的博斯腾湖和艾比湖周边。
它长在红柳林或是芦苇林的土下,采收的时候必须要刨,这很容易破坏周边植被,且生境一改变,产量也会逐渐下降。现在我们分离了它的菌株进行了纯化,对它进行人工驯化。
通过定向杂交的方式,获得个体较大,品相较好的菌株,后续会进一步开发实现大规模栽培。另外一个是卵孢侧耳,它的野生状态非常不起眼,它的菌株是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原始森林中获得的。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它的大棚化出菇和工厂化出菇,它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毒蘑菇。首先蘑菇的中毒是我们国家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根据2004-2018年数据统计,蘑菇中毒事件占所有食物中毒事件当中的14.92%,而由于吃了毒蘑菇致死的人数却占到了41.84%。
这里是给大家介绍的是最毒的蘑菇,首先是致命鹅膏,它通身纯白色——菌盖、菌褶、菌柄全是纯白色的,它有菌环,下边也有菌托。食用毒蘑菇中毒的话,死亡率可以达到95%以上。
致命鹅膏最主要的毒素就是鹅膏毒肽,并且含量是非常高的。按照人类致死剂量比例来做一个推算的话,一个中等的,也就是一个蘑菇,如果被三个成年人吃了的话,可以导致这三个人同时都中毒身亡,由此可见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它的中文名字就称之为致命鹅膏,在国内也是有广泛分布的。
还有肉褐鳞环柄菇,它不仅是在野外,而且在城市的绿地,公园的草地都普遍分布,其引发的中毒事件也是比较多的,它所含有的毒素也是鹅膏毒肽,因此是属于剧毒蘑菇。
大青褶伞也是蘑菇中毒事件中非常普遍的一个种。它分布在草地,它和可食用的大环柄菇长得非常像,但大环柄菇的菌褶是白色的,而它的菌褶泛青。食用后,多引发上吐下泻,导致肠胃炎。
蘑菇是分解者,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员。当我们误食了它,产生中毒事件,它就成了魔鬼的“魔”。我们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借助科技手段,让蘑菇焕发魔法般的作用——小蘑菇大产业,让优质资源更多地服务于大众。
第三讲 “先锋生物”地衣
魏鑫丽(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什么是地衣?在南极的长城站企鹅岛,地上铺满了一种黄绿色的生物体,这些黄绿色的生物体就是一种地衣,叫做南极簇花松萝。在南极这样一个极寒环境当中,实际上生物是很难生存的,而地衣却是南极的优势生物。
让我们把镜头拉近,近距离观看一下南极簇花松萝。它有类似植物的分枝结构,还有一些黑色圆盘状的结构,这些就是地衣的一种繁殖体,叫做“子囊盘“,子囊盘里边蕴含着很多的孢子,它们类似植物的种子,地衣主要靠孢子来进行有性繁殖。
在云南原始森林高大的松树上面,挂着很多轻盈飘逸的生物体。这些黄绿色生物体叫长松萝,也是一种野外常见的地衣。地衣在野外会生长在一定的生长基物上。我们把标本进行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发现地衣是由两种颜色的生物体部分组成的。一种是白色的,这是地衣真菌部分;绿色则是地衣共生的藻类部分——这种地衣就是由地衣型真菌和绿藻两个部分组成的。
地衣不光是真菌和绿藻共生,有时候也有真菌和蓝细菌共生的情况。
所以什么是地衣?它其实就是一种由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或是一种真菌与一种蓝细菌,或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和蓝细菌组成的稳定的共生生态系统,或者叫生态群落。在这个系统或群落当中,真菌必须要与相应的藻类或蓝细菌共生,才能够在自然界中生存。自然界中不存在独立生存的地衣型真菌,它必须要跟藻类或蓝细菌共生。这样一类特殊的真菌,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地衣。
地衣根据生长形态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形态是枝状地衣,生长形态是树枝状的;第二类是叶状地衣,地衣体像植物叶片一样;还有一类是壳状地衣,壳状主要指地衣体比较微小,在基物上形成壳状、结痂状形态,极易被忽视。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近2万种的地衣。地衣中最主体的部分地衣型真菌,隶属于子囊菌门和叫担子菌门,但其中98%以上的地衣种类都属于子囊菌门, 2%的地衣型真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子菌门即蘑菇类真菌。参与共生的藻类只有将近200种。实际上,因为研究藻类的人比较少,所以200种可能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有可能被严重低估了。在地衣共生藻中,最主要的是绿藻,占到了全部共生藻种类的90%以上。另外还有一些蓝细菌——也就是蓝藻,它也是能够参与地衣共生的一种原核生物。
这么多的真菌里面,为什么说地衣是先锋生物?这跟它的生态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地衣在风化岩石、形成土壤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先锋的作用。微小的地衣如何风化坚硬庞大的岩石?它这个风化作用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地衣里边真菌的菌丝会插到岩石缝隙当中,通过吸水、失水这些收缩膨胀作用,能够使岩石颗粒不断地疏松,对岩石风化起到了最基本的物理作用。但实际上,风化岩石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化学过程,地衣能分泌很多特有的地衣酸,螯合岩石当中的钙,使岩石慢慢地发生了化学作用进而风化成土壤,这也是地球上原始土壤的形成原因。
地衣其实是一类非常古老的生物,在距离我们4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科学家们曾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一个地衣化石。这块化石里,能够清晰地看到组成地衣的这个共生菌的菌丝部分,还有共生的蓝细菌细胞部分。通过这样一个古生代的泥盆纪蓝细菌的地衣,显示它能够定殖在岩石上,并且能够风化岩石,进而能够有助于土壤的形成,这是化石方面的一个有力证据。
自然界当中将近2万种地衣都生长在哪里?首先,它们能够生长在极寒的南极大陆,同时它们也分布在一些高山的森林当中。在高山森林里的树干上、树枝上、腐木上,以及森林地面的一些腐殖质上。还有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里植物的叶片上,也有地衣斑痕的身影。
地衣经常生活在岩石表面,有时候还生活在岩石的内部,不过,你能想象地衣还可以直接生长在沙漠中吗?在生态环境稍微好一点的沙漠,尤其是沙漠固定后,有一些微型生物结皮,也叫做生物土壤结皮。比如宁夏沙坡头,因治沙成为世界典范。以铺设草方格为主,通过五六十年的自然演替,形成了生物土壤结皮,在这个结皮的表面,其中非常优势的一类生物就是地衣,地衣自己能以一种地衣结皮的形式,固定在流沙表面,,它能够起到固沙的作用。
在地衣经常出现的地方,大气污染也都比较轻或者没有空气污染。而在一些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街头,树上、岩石上都看不到地衣,是因为地衣对大气污染非常敏感。所以地衣可以作为大气污染的指示生物。这是什么原理呢?当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每立方米30微克时,就能够导致地衣细胞渗透压的改变,改变地衣共生藻叶绿素的性质,地衣失去了营养合成的来源就会发生解体。
地衣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除了可以食用,地衣在人体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非常大。有一种名为石耳的地衣,人们从中提取的石耳多糖,研究证明对于抑制艾滋病毒的活性非常好,所以地衣在药物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总体来讲,地衣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缺少的。
第四讲 打造菌物独属“身份证”
齐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秘书)
区别于“真菌”,“菌物”是相对于植物、动物而确定的一个名词,它不仅包括真菌,还包括黏菌、卵菌等。目前据保守估计,全国菌物约有220万-380万种,但是被描述的只有15万种,约占6%。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是由1953年戴芳澜院士和王云章先生,将原清华大学和原北平研究院收藏的标本汇集在一起,成立的真菌标本室。1955年,邓叔群院士又把原来南京中央研究院收藏的标本归入了这个菌物标本室。1958年,随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建立,标本馆也初建完成。
目前馆藏标本53.6万号,来自包括南北极在内的全世界11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来自34个省份。这一菌物标本馆藏量是亚洲最大的,全世界占第四位。这些标本中,定名标本36.9万号,隶属于2000多个属。其中模式标本4000多号。什么是模式标本?就是标本的尺子。确定一个标本是什么,首先跟这个尺子去比一比。它不仅是一个实物的标本馆,更是一个配备完善的数字化系统。标本馆不仅储存标本,还提供免费借阅。2008年以来,累计向外借阅了10万多份,提供全世界的人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
菌物标本采集、制作及入馆流程:一份标本在采集之后,首先要进行初步整理,50多摄氏度下烘干,进行标本核查后,完成录入数字化信息:包括采集人、采集地,还有周围植被环境,标本状态和颜色等,再进行标本的制作。标本进入库区之前,首先要杀虫处理(零下40摄氏度冷冻14天),最后按照标本号入库。
目前标本馆收藏的最古老的标本是一份18世纪采自墨西哥的标本。而在标本馆特色收藏中,首先是模式标本,其中很重要的一件就是1930年由戴芳澜院士收藏的一份模式标本,也是我国学者发表的首个真菌分类单元。
另一特色收藏是康奈尔大学的赠回标本。1937年抗战时期,邓叔群院士为了保护标本免受战火侵袭,克服重重困难,将2278份早期珍贵标本送往了他的母校康奈尔大学。2009年4月,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亲赴康奈尔大学接收“归还标本意向书”。2009年11月,由康奈尔大学校长带队来到中科院微生物所隆重赠回。
标本馆的第三个特色收藏就是人工栽培灵芝。一提到灵芝,大家首先会联想到武侠片中的情节:有人生命垂危,去深山老林等处采了仙草回来,而后起死回生。近些年来现在大家会发现,灵芝已不再神秘,很常见,这是因为灵芝已经实现了人工化栽培,但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1959年,微生物所中科院老前辈邓庄先生在邓叔群院士的指导下,第一次在1959年首次成功进行了灵芝的人工栽培实验。其后,1969年7月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将6037部队献给毛主席的一箱灵芝交给中国科学院,院领导为了更好地养护、培育和系统研究灵芝,将任务下达给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所又将此任务转交给真菌室。经过不懈努力,研究组栽培成功,并无私、免费地推广到全社会。时至今日,灵芝产业已使得现在发展为年产值达200多亿元的灵芝巨大产业。
除了保存标本,标本馆更是支撑了部分科学研究和重大成果的产出。建馆至今,共支撑发表了2106个新分类单元,包含2纲、7目、23科、94属、1219种及种下单元、以及761个新组合。另外,还支撑了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中国有“三志”,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由真菌室主持的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自1973年启动,先后获得14项国家重大项目持续资助,其中约40%以上的卷册果更是由真菌室直接产出。成果入选国家自然基金委以及中科院的70周年成就展,获得一系列科技奖项。
标本馆主导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开展了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和提供如《生物物种监测指南》《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咨询报告》等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
标本馆除了实体部分,还有数字化的虚拟标本馆。如在标本馆网站上可以查询所有的标本信息和图像;建成的“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可以查找所有已发表的中国菌物名录;建立了世界三大真菌名称注册网站之一“Fungal Names 名称注册网站“。如果发现了一个新种,欲向全世界公布,不仅要把相关实验完成,论文写就,首先需要把这个标本存到国际上认可的、权威的标本馆中,信息注册在权威网站上,科研文章才可以发表。
标本馆还开发了服务广大菌物从业者和爱好者的“拾菌”APP。如在外采蘑菇,扫描二维码安装此APP后,它就能智能化自动获得采集地的经纬度、海拔、地点、菌类特征等信息,帮助采集人便捷、规范地录入采集信息。
以上提及标本保藏管理,特别是数字化工作和信息平台建设,在我国目前标本馆中仅少数几家基本实现,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英、法、美等世界先进同类标本馆的发展水平。为了推进全国菌物标本馆的规范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标本馆间资源、信息的共享及人员技术交流,2020年10月,中国菌物标本馆联盟成立,期待能更有力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目前,在已知的物种中,如菌物、植物、动物、昆虫、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中,植物基本上描述率约90%左右,各种动物的描述率也约在19%以上,哺乳类动物和鸟类的认识已经接近100%。但对菌物来说,预计220万-380万这样庞大的资源,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足6%。
对菌物的研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欢迎各位菌物爱好者们加入真菌王国的研究队伍,和我们一起来探索神奇的真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