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学讲堂第664期《滋润生命:湿地的力量》

信息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发布时间:2020-09-20

  2020年9月19日,首都科学讲堂线上开讲,本次首都科学讲堂邀请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湿地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北京湿地中心主任崔丽娟,为大家带来题为 《滋润生命:湿地的力量》的精彩讲座。

  

  滋润生命:湿地的力量

  人类文明的诞生、演化和传承都离不开湿地。作为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湿地除了提供保证人类基本生存的食物和清洁水源外,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和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到底什么是湿地?湿地如何滋润生命,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地?面对退化的湿地,如何科学开展湿地恢复?湿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是如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一路走来的?

  第一讲 认识湿地

  到底什么是湿地?

  广义上来讲,一般认可《湿地公约》里所称的湿地:不管是天然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其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咸水),都可以称为湿地。同时,湿地还包括和它相邻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内的一些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依据这个定义,有利于把湿地进行统一的保护和管理。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之后,政府部门和大部分学者都在使用《湿地公约》里提到的这个定义。

  开展科学研究时,关于湿地也有一个狭义的定义,也有人把它称为是科学定义。在这个定义里边,湿地往往是指处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强调的是它要包括湿生或水生植被、水生土壤、季节或者常年地淹水。

  根据中国的湿地现状以及《湿地公约》分类系统,《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对全国湿地进行了分类,共分为5类28型。

  我国的滨海湿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1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外,主要是沙质和淤泥质的海滩,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部分是岩石性海滩。其中,最典型的是江苏的滨海湿地,是亚洲最大的滨海淤泥质的滩涂湿地。杭州湾以南主要是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是海口和一些河口湾,包括像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以及北部湾等。

  我们国家河流湿地最丰富的区域在东南部,因为这里雨水丰沛,河流占到了我国河流总量的95%以上。而且这里的河流湿地主要是外流型的,西北部主要是内流型的。

  我们国家的湖泊湿地有五大分布区,东北平原区,包括东北的山区,还有蒙新地区、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以及东部平原区。

  沼泽湿地在我们国家主要分东北和西南两区,在东北包括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还有长白山地。在西南,像若尔盖地区,主要是高寒类型的沼泽湿地。就湿地的分布来说,从行政区域上看,根据第二次湿地资源普查的结果,湿地面积最大的是青海,湿地率最高的是上海;湿地面积第二大的是西藏,湿地率第二高的是江苏。从中能看出一个规律:行政区面积比较大、地广人稀的地方,湿地面积大;另外,由于人少,对湿地的威胁也小,所以湿地保存下来得也好。湿地率高的地方,主要是雨水丰沛的地区,滨江滨海地区湿地率比较高。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湿地的生态特征。

  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综合体。在湿地这种综合体之中,生物和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而且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目前全球都认识到了湿地这种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我们把湿地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生态组分、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湿地的生态特征。

  湿地的生态特征和别的生态系统还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比方说湿地具有复杂的界面特征。就陆地生态系统来说,主要是陆气的界面,气、土、植物之间有一些界面。但是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来说就没那么简单了,大气、土壤、水、植被等组分交错形成丰富的界面特征,包括陆气界面、水气界面、陆水界面,等等。

  另外一个湿地的生态特征,体现在湿地的生态系统组分复杂多样。讲到生态系统组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组分,主要包括水、地貌、土壤、气候等。水,是湿地里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应该说水决定了湿地的类型,也决定着湿地中能量的传递和物质循环。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湿地的形状、大小、分布。土壤主要是决定湿地中化学转换的过程,它是一些物质储存的场所。还有气候,就是水热条件,这个决定湿地里植物的生长,包括残体的分解。以上这些是环境组分。

  另外一个部分就是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湿地的植物都具有耐水淹,或者周期性耐水淹这样的特点,就是说湿地里的植物对水淹缺氧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湿地里的微生物也一样,是以厌氧微生物群落为主的。湿地的动物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包括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分有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这些组分呈梯度分布,主要是因为在湿地里边,水分条件和营养条件都是呈梯度分布的。这样就导致湿地里面植物也是呈梯度分布的,最典型的就是植物带。由于植物的呈带状分布,也就自然而然地使植物中栖息的动物也是呈带状分布的。

  另外,湿地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就是,它的生态过程具有时间节律性。第一个节律性体现在水文的周期性变化,包括水丰、水枯,洪水泛滥、洪水退去。第二个就是物种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像鸟可以迁来又飞走、鱼洄游。还有是物种特征的周期性变化,植物有四季荣枯、开花结果,这些都是有时间节律的。湿地的另一个生态特征是生态过程,也是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生态系统内部的,它的各种转换过程。另外一个就是湿地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主要是由于湿地里面有永久性或间歇性的淹水条件,所以存在厌氧生物的地球化学过程。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看出,湿地里面有非常多样的组分,这些组分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过程,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组分、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共同构成了湿地的生态特征。

  第二讲 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

  《湿地公约》今年向全球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的湿地每年为我们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折合人民币是332万亿元,这个数字应该说是非常惊人的,这个数字高于其他的陆地生态系统,比森林、草原、荒漠都要高。为什么湿地会有这样大的价值?我们来一一看一下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个就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湿地里面生物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以中国为例,在海岸带湿地,植物有5000多种,动物有3200多种。内陆的湿地,植物有1500多种,动物也有1500多种。仅仅是淡水鱼类,我们国家就有770多种或是亚种,因为湿地为这些洄游的鱼类提供了重要的生存场所,包括它的一些产卵场所、栖息场所。湿地的鸟类也非常多,亚洲濒危鸟类57种,我国31种,占到了整个亚洲濒危鸟类的54%。世界的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有50种。世界的鹤类一共有15种,中国就记录到了9种。第二个湿地的重要生态功能就是应对气候变化。湿地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碳库,湿地中的泥炭地、红树林中都储存着大量的碳,所以说湿地起着非常有效的碳汇作用。湿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8%,可是其中却储存着525吉吨的碳,这个储量是非常大的。

  泥炭地储存了30%的陆地碳。

  第三个重要功能是调节小气候。我们在北京做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科学研究,选择了昆明湖这块小微湿地,去研究同一天同期内,距离昆明湖不同远近地方的温度、湿度和富氧离子的含量。得出的结论是,距离昆明湖越远的地方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富氧离子含量也是越来越降低的。从这个就可以证实,湿地可以说是自然的空调,有很重要的调节小气候的功能。

  第四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湿地减缓灾害的功能。比方说滨海湿地就有着重要的灾害缓冲器的作用。像红树林和珊瑚礁,它都是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它可以降低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强度。可以说,滨海湿地能够有效地防灾减灾,保护城市的安全。

  第五个方面就是湿地减缓洪峰的重要作用。在洪泛平原,湖泊和沼泽就像天然的海绵一样。在雨季许多的湖泊和沼泽,包括洪泛平原,都可以蓄积雨水,在暴雨和河流涨水的时候把过量的水分存在这里,减少对下游的危害。在旱季,这些洪泛平原,包括湖泊和沼泽也会释放一些水给下游,所以说它也有一定的防旱功能。

  第六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净化水质。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就是因为它对水有很好的净化作用。我们在北京顺义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了一块人工湿地,用来净化整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的水禽排泄粪便产生的污染。从2008年至今,已经稳定运行13年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作为大量水禽的栖息地,水经常是黑绿色、发臭的。我们在水泵之外做了一个300米长、很窄的水道,在这块人工湿地上做了基质的恢复和植被的配置,被污染的脏水流经这300米之后,在没有任何的化学物质添加的情况下,由最开始进入的时候是劣V类水,流经这块湿地之后就变为III类水。仅仅靠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来净化,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就可以达到53%、65%,所以湿地的净化能力是非常高的。

  第七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湿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浙江的千岛湖、广东的万绿湖、湖北的丹江口,所有这些都是湿地,它为人类提供了很好的水源,湿地能够涵养水,而且提供出来的水,质量都是非常好的。

  第八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物质产品。除了水稻之外,湿地也生产鱼类和药物,还有一些基因材料。我国水稻的高产稳产,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袁隆平先生。他在海南的一块湿地里发现了一种野生稻,取回之后经过培育,和家稻以及原有的水稻进行杂交,培育出一种抗倒伏、抗病、高产的新品种,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显示了,湿地有重要的提供基因材料的功能。另外,湿地也提供工业原料,包括食用盐、一些肥料等。

  第九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就是湿地和人类的生计。首先我们知道,农业也好、渔业也好,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发展基础,而这些恰恰是湿地提供给人类的。我们统计全球超过10亿人赖以湿地来生存。中国有超过3亿人是直接倚赖湿地来生活,应该说湿地是人类重要的一个生计来源。比如,淡水养殖面积在我国有514万公顷,淡水捕捞产值456亿元,淡水养殖业5000多亿元。另外一个就是近些年兴起的湿地公园。我们也有过计算,全国现有的湿地公园是1699处,国家湿地公园800多处。如果平均每个公园有工作人员60人,那么每年可以解决10万人的就业,所以说湿地跟我们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第十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湿地的旅游观光功能。湿地是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游憩活动,同时也是非常好的康养资源,人们到这里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吸收更多的负氧离子。

  第十一个方面的生态功能就是湿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城市里即使是一块很小的湿地,也能够缓解一下周边的热岛效应,可以蓄积雨水、改善景观、丰富生物多样性。

  第十二个方面的功能是湿地的科研教育功能。在湿地的泥炭层或者沉积物里面,往往保留了过去的一些生物、地理等方面演进的信息。通过分析泥炭的剖面,科学家们可以反演这个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古气候变化,对自然管理提供很好的支撑。

  对太湖的沉积物做的研究,分析了太湖整个的沉积物,然后把它和过去的一些气候变化事件联系起来,也能够发现太湖的沉积物可以反映气候的变化,也可以反映近几十年来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所以说,湿地可以提供很好的科研机会,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边自然的变化。总结起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是非常巨大的。从高山到大海,湿地都在为我们服务。湿地无处不在,而且湿地的服务也无处不在。

  第三讲 湿地恢复的流程和误区

  《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句,描绘了当时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而我们再看看现在底下这一串的图,最左边的是1825年时候的洞庭湖,然后是1935年、1949年、1958年、1971年,一直到2006年,应该说洞庭湖整个湖水面积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最后一张的时候,仅仅有一些很细的线在相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感觉说整个洞庭湖真是让人惊心动魄,感觉很快就要消失了一样。我们知道,原来八百里洞庭,曾经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内陆湖泊,但是现在已经退居第二位了,屈居鄱阳湖之后。《岳阳楼记》中,还记录了当时洞庭湖的界限:“北通巫峡,南及潇湘”。而现在再看看洞庭湖,可能很多地方已经不能通航了。洞庭湖是一个缩影,从这一块湿地里,也能够看到我们国家整个湿地的变化。

  我国湿地到底有哪些问题存在?一是湿地面积在减少,把2014年的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和2004年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相比,湿地面积减少了8.8%,其中自然湿地减少了9.3%,面积的减少还是非常明显的。二是湿地类型在发生变化:一是河湖湿地沼泽化。河、湖如果沼泽化了,那肯定是一种退化。二是河流湿地人工化,好多河流被截成水库,被截成鱼塘。三是湿地受威胁的压力在逐渐增大。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还有过度捕捞和采集,以及外来物种入侵。为了解决湿地退化带来的问题,湿地恢复就显得刻不容缓。我们总结了湿地恢复的八个步骤,包括问题和风险分析、恢复方向的确立、恢复目标的确立,现状的评估、恢复方法的选择、最佳方案的判断,还有工程设计,以及监测和评估。湿地恢复的八个步骤很复杂,所以也导致一些常见的误区。比方说,有些地方一提到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就说湿地必须要与人隔绝,完全把湿地用围栏和围墙隔起来。实际上这不是我们主张的正确的湿地恢复。湿地和人应是息息相关,湿地应是可以让人进入的。当然,这里有一个特例是湿地保护区,尤其是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人是不能进去的。所以恢复湿地正确的做法就是,处理好人和湿地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把人和湿地隔绝开来。另外一个常常遇到的误区就是,很快完成整套湿地恢复流程。其实,提出一个一年两年,甚至几个月的湿地恢复计划,都是人类强加给湿地的。湿地的生态系统有一个自我完善、自我设计的工程,不是短期内一蹴而就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应该给湿地生态系统留出充足的自我发育、自我设计、自我演替的时间。

  第四讲 湿地滋润人类文明

  纵观古今,实际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择水而居,依水而兴”的历史,也可以说湿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印度的恒河和印度河、两河文明,中国的中华文明。所有的文明应该说都是倚赖湿地而发源的,所以说湿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和城市发展也密不可分。古人选择聚居区的时候,主要选择:第一个是有淡水供给。第二个要有可靠的防卫,往往在过去河流是自然的防卫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要有便利的交通,而河流保证了水路运输。依据这些条件,人类最早的聚居区大部分都选择在湿地边上,所以说,城市是倚赖湿地发展的,湿地是城市发展的沃土。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是依傍着湿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形成了自己的历史。

  比如,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北京城,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缓缓倾斜的这样一个地势。北京在过去也常常被称为北京湾,或叫北京小平原。最早的时候有一些马队只能沿着西山的脚下走,现在的平原地区全部是沼泽覆盖的,所以最早的一个聚居区,能找到的作为都城的就是现在琉璃河,也就是房山一带的古燕,燕国。后来在莲花池边上蓟国出现了,然后由于古燕的发展比较强大,所以吞并了蓟,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都城来发展,慢慢地,莲花池就是辽和金定都的地方。后来的太液池,包括元、明、清都在太液池(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也就是过去所谓的琼华岛,建立了自己的都城。而中南海这个地方,现在也是我们的政治中心。北京建城3000多年,建都800多年,到现在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我在《湿地北京》里分析过北京逐渐兴盛的历史,就是与北京所拥有的丰富的湿地资源是分不开的。北京人嘴里常有这样两句话,叫“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没有琼华岛,就没有紫禁城”。这个都在说什么?莲花池是湿地,琼华岛也是在湿地里面,就是过去的太液池,所以北京城的发展与湿地是分不开的。

  第三个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古人与湿地相处时的一种朴素自然观,都是本着“取之有节,用之有度”。《逸周书》里有这样的话,叫:“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进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它讲的是什么?就是春天的时候不要去砍树,让草木生长,夏天这三个月不要到湿地里面去用细密的网打鱼,让鱼鳖有个生长的机会。大家看到古人跟湿地,跟森林相处的时候,是给它休养生息的。《管子》里边也有这样的话:“山林虽广,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论语》也提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个在讲什么?就是钓鱼的时候不要把大鱼小鱼一起钓上来,打鸟的时候不要去打在巢里的鸟。另外,《孟子》里更明确地提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就是要按照不同的时节来取用,尤其是对湿地,所有的时节都一网打尽,那样的话,跟自然的相处可能就是要走到涸泽的那一天了。其实这些感受,人类近些年来应该感受得越来越深了。像这次的疫情,人把自己关起来之后,城市里面野生动物出现了,甚至今年的植被长得尤其茂盛,应该说人类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是给自然让一让步,大家和谐相处。

  第四个方面,湿地在供养人们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因为它变幻莫测的美景带给人们无边的想象。从古至今,大量的文学作品来歌咏湿地的美,歌咏湿地中的植物、动物来寄托人们的情思。《诗经》歌咏、描写了20多条河流湿地,湿地应该给当时的诗人或者当时的哲人,提供了非常好的抒发情感的对象。还有像湿地里的一些动物也是我们经常咏叹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鸭”,指的就是绿头鸭,湿地里非常常见的一种水鸟。“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中的“鹭”,指的就是白鹭,高洁的象征。还有湿地里面的虫、鱼、兽——“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讲两种鱼,包括也讲一些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植物、动物都包括进去了。所以我们说,没有湿地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没有湿地也没有现代生态宜居的城市。湿地不仅承载着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也必将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