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京津冀为何具有先发优势?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17

  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日前举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介绍,通过用大数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进行测度,发现2020年北京在三地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中的占比为73.95%,较2014年下降了9.57个百分点,而天津、河北分别上升了3.72个和5.85个百分点。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7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非常显著。”叶堂林说。

  三地产业协同状况较好

  北京在京津冀三地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中的占比,较2014年明显下降。北京的批发与零售业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点内容,在“基于大数据的京津冀产业协同进展研究”中,叶堂林还发现,从2014年到2020年,北京批发与零售业在营资本总额增长为54.56%,天津增长为126.92%,河北增长为127.70%。

  “可见,北京批发与零售业的增长由于非首都功能疏解得到了显著的抑制。”叶堂林说。

  从三地高新企业的数量来看,2019年北京高新制造业企业的数量与2010年相比有所下降,天津有所增加,河北的石家庄、沧州、衡水大幅上升。叶堂林认为,这表示在制造业方面,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三地的产业协同状况较好。”叶堂林表示,在产业分工方面,北京注册资本最多的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业和金融业,因此北京总体处于产业链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天津则以金融租赁和科研服务业为主,总体处于产业链的资本和销售环节。河北在营注册资本最多的依次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

  实现“双碳”目标,京津冀具有先发优势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三地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市规模和功能存在断层,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弱。不同规模的城市间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委市政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文红在论坛上说。

  如何缩小三地发展差距?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所研究员杨开忠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五大机遇。

  “首先,京津冀特别是北京,在全国创新资源、创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第二,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三地具有先发优势。从2014年开始,三地就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协同发展的三个突破点之一。实现‘双碳’需要技术支撑,技术重要的来源就是北京及周边地区。”杨开忠说。

  我国将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杨开忠认为,这将给三地加快大、中、小首都圈和泛首都圈的形成带来重要机遇。

  此外,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京津冀作为京津重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五个机遇是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经济。

  天津应进一步借力临近北京的区位优势

  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期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后,天津如何继续发力?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指出,未来天津有四个方面需要关注。

  首先,在产业协同方面,天津应进一步借力临近北京的区位优势,把北京科技中心的资源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叠加起来,加强京津在原始创新、创新成果专业化链条上的合理分工。

  在空间协同方面,李兰冰提出天津应在临近北京的区位推进一些大的功能区、集中承载区的建设,来推动建设京津都市连绵带。

  第三是要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北方国际物流航空中心建设,以优化三地资源配置和市场协同。最后是协同治理,李兰冰表示,期待有助于深化改革的一些政策措施能够出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