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发布时间:2021-06-30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6月18日至20日,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及北京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联合体组织40余名成员前往塞罕坝林场参观学习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绿色事业”。
塞罕坝属高原高寒地区,全年5~6级风以上天数有300多天,无霜期只有3个月,最低气温达零下42℃。2010年底,塞罕坝风电场建成国内首座“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自投产以来,已累计向社会提供清洁电量17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710万吨,减少碳排放1755万吨,用实际行动守护了塞罕坝的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
从1962年起,369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来到这片黄沙漫天的荒原上,从此把一生奉献在这里。他们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沙地里播种、在石头缝儿里栽绿,像钉钉子一样,钉出百万亩林海,植树固沙,涵养水源,种出了一道阻断风沙的绿色屏障。如今,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0%,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清洁水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林场人有了更深刻地觉醒。林场人意识到,大森林虽然造起来了,营收也进入了良性循环,但人工林树种单一、没有形成生态链的先天不足,随时处于危险之中。塞罕坝人先后启动了攻坚造林、人工林天然化改良和天然林近自然化改培三大工程,试图让人工森林更加接近天然,如今,塞罕坝现在有昆虫1000多种,植物700多种,动物256种,鸟类192种。
塞罕坝林场建设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是忠诚事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标杆。
通过本次“学习塞罕坝精神,牢记生态修复使命”活动,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战略认识,对“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有了更深地感悟。党员们一致表示,要以塞罕坝人为榜样,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立足本职,敬业奉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